陈维崧律师(电话:139-2220-6869),组建的明法刑事团队,大量无罪、取保、缓刑成功案例,尤其擅长毒品、诈骗、职务侵占、非法集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等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辩护。&nbs... 详细>>
律师姓名:陈维崧律师
手机号码:13922206869
邮箱地址:13922206869@139.com
执业证号:14401200110249151
执业律所: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29层、10层、11层(1101-04)
连日来,全国15省份的公安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先后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这款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网络游戏,它要求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自虐、自残任务,最终以自杀结束。目前中国尚无因玩此游戏而自杀、自残的报道和公开通报的案例。
如果发生自杀、自残案例,组织指挥者涉嫌什么罪名?假如有人在玩此游戏,尚未到发布自残、自杀任务那一步,组织指挥者又涉何罪名?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法律界人士。
“致人自杀,可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5月9日,QQ安全中心回应社会关切,提醒道:“蓝鲸游戏”这类行为已经涉嫌组织、教唆他人自杀自残,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向司法机关举报。
但在中国刑法中,没有单独的教唆罪罪名。教唆他人实施什么犯罪,就以什么罪名论处。
北京慕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昌松分析,“蓝鲸”死亡游戏的过程大致可简化为:游戏的组织指挥者对游戏者实施循序渐进的“精神控制”,一步一步让游戏者对生活产生绝望,并在绝望情绪中听从组织指挥者的命令,伺机实施自杀行为。
“我认为,组织指挥者成立故意杀人罪,因为其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希望并积极追求游戏者死亡的后果;客观上实施了通过游戏方式,让游戏者丧失生活意志,进入死亡陷阱,最后借游戏者之手杀掉游戏者的行为。”刘昌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如果行为人年满14周岁,达到实施故意杀人罪刑事责任年龄,就完全符合了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成立了该罪。
“教唆自杀的行为能否直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存在争议。如果能将‘蓝鲸’游戏的幕后操控者认为是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就可以避免这个争议。能否认定间接正犯,就要看‘蓝鲸’游戏的幕后操控者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了游戏者的自杀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童策说。
“间接正犯”是刑法中的理论,即行为人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当成工具而实施犯罪,危害行为虽然为后者实施,但可将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直接评价到前者身上,相当于前者自己实施的犯罪(间接实行犯或间接正犯)。
“从‘蓝鲸’游戏规则来看,它通过一步步的任务,慢慢支配了自杀自残者的行为,可以构成间接正犯。”童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如果游戏最终致人自杀,则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若致人自残,则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如果已经在使用工具实施这种犯罪行为,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应成立犯罪未遂,可比照(既遂)从轻或减轻处罚。”刘昌松说。
律师建议出台司法解释
童策分析说,如果已经有人在玩游戏,但是还没到组织指挥者发布自残、自杀任务那一步,且又有自残、自杀的危险,可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预备犯;如果已经发布了自杀、自残任务,最终未自杀、自残,则构成未遂。
此外,“蓝鲸”游戏属于网络游戏,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利用信息网络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情节严重的,还可成立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既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又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童策说。
刘昌松建议国家像过去应对邪教犯罪一样,紧急制定刑事应对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可出台规定,禁止引进这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游戏以及严厉的罚则;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一旦有人利用这类游戏致人死亡,即适用刑法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看命令自杀还是自伤而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他还提醒,玩家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去冒险尝试这种可能丧命的游戏。(记者 邢丙银)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同时,部分文章和信息会因为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变更失去时效性及指导意义,仅供参考。